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那个被8所名校连拒后,自己开了个大学的男生,如今怎么样了?

时间:02-08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54

那个被8所名校连拒后,自己开了个大学的男生,如今怎么样了?

又是一年最冷申请季,前不久美国ED放榜时,朋友圈一片哀嚎。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仿佛一夜之间变了模样,以往我们认为稳录前10、前20的学生,最后却没有拿到满意录取。今天的文章希望通过多年前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学渣落榜后自创学校"的喜剧电影《录取通知》展开,跟大家探讨大学的意义,排名代表成功吗?我们追求的大学教育到底是怎样的?文 | 伊万From 留学全知道微信号:EduKnow剧中主角的名字是巴特比(贾斯汀·朗 Justin Long 饰),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成绩差到很烂的大学都没录取他,所以妥妥的“全聚德”(8所学校没一所要他),没有大学可读了。但因为父母的学历和工作都是体面的,对他也有较高期待,所以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心生一计,让好朋友帮忙P了一个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假的大学网站,大学的名字就是蹭他们当地一所有名的老校哈蒙理工大学,取名为南哈蒙理工大学。本以为这样就可以轻松过关,没想到父母竟然提出要一起送他去大学的建议,这让他不得不找方法圆自己之前撒的谎——找到了哈蒙理工大学附近的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旧址,与一众小伙伴开始了改造。装饰一番后,还真有点学校的感觉,开学当天找了一帮人来做群演,也轻松敷衍过去,送走了父母。可谁曾想,当他们正处在蒙混过关后的喜悦之际,门铃响了,一群学生拿着录取通知来报道。原因是朋友做网站时候设置成了没有要求、一键录取。但毕竟这一切都是假的,所以巴特比计划在晚上的orientation时候跟大家坦白一切,可当他刚开始发言的时候,一位学生站起来分享,拿到大学录取的时候,他平生第一次听到父亲的认可,终于觉得自己不再是“废物”。这段发言深深触动了同为学渣的巴特比,所以他决定继续圆谎。为此他跑去哈蒙理工大学蹭课,试图研究适合学生的大学课程,最后发现这些传统学校的教学很死板,学生们并不喜欢所学的课程,很多都只是为了拿到一个A而已,这不适合他们,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他大胆决定做个性化教育,让学生们自己写出自己真正想学的课程,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最后我们看到有人研究厨艺,有人练习瑜伽,有人学滑板,甚至还有人苦练意念(原谅这是一部喜剧片)......当然“冒牌大学”很快就引起了真正的哈蒙理工大学校长的注意,学校也被迫关停。但为了让差生们也有书可读,巴特比参加了地区听证会,想为学校争去继续运营的机会。对簿公堂的那一刻,巴特比被问到:他们是否有专职的教师时,没有!是否有规范的课表大纲时,没有!是否有图书馆,没有!但是有了这些就代表是一所成功的大学了吗?一个所谓合格的教师按照一个被认可的大纲给学生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就是我们想要的大学教育吗?巴特比在听证会最后的慷慨陈词可谓是全片的点睛之笔:“百年名校的传统是什么?是欺压学生,还是羞辱看不惯的人?谁规定这个世界只有好学生而没有坏学生,好坏的区别在哪里,难道学习不好就代表他低人一等吗?这些所谓的规则,剥夺无数孩子的梦想和激情,凭什么正规大学一定是你们眼中的大学,难道我们自学就不属于学习吗?在我们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教室,但却不影响每一名学子在不断进步,你们承认不承认没有关系,因为南哈蒙理工学院就是教学生如何做精彩的自己。”他的发言赢得全场阵阵掌声,也让学校获得了一年的试用机会。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加州橘县查普曼大学的真实事件。虽然是一部有些鬼马的喜剧片,但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读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鼎着名校光环,方便找一份好工作吗?因为我们这一代父母不少都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所以“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好的未来”也成了我们笃信的等式。加之学校本身就有一套固定模版:90分以上是A,80分以上是B,显然90分以上的学生最后大学的申请结果自然比80分以上的好。所以为了达到90分,我们就拼命给孩子补习,压榨所有剩余时间,确保孩子成为那个90分的人。因为只要孩子考出来好成绩,他就能去好大学,就能有好工作,有钱买好房子,进入好的阶层,下一代再继续......但如果孩子说我喜欢折纸,喜欢积木,家长就不敢冒险了,谁能靠这些成功呢,还不如高分、名校来得实在。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在给孩子安排同样的道路,因为这是我们能看到最稳妥、最可复制的道路,自然也形成了名校情结的“怪圈”。但是名校就等于成功吗?美国曾有一项针对4500多位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高管和CEO的精英教育经历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精英大学的本科文凭。而另外三分之二,并没有接受过所谓名校的精英教育,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一些对中国家长来说并不知名的大学,比如阿肯色大学、奥本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但并不影响他们的成功。我也理解很多学生想进名校的心态,被名校录取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认可,尤其在现在极度“内卷”的环境下,很多人认为,来自哈耶普斯麻或者其他藤校和前10大学的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复,被当作是对于一个年轻人价值的决断性评价,也预示了未来的成败。但这残酷的优胜劣汰录取法则,难道不可笑吗?美本录取本就参杂着很多不确定和运气的成分,漏洞太多,仅仅一个录取何以作为评价我们人生成败的标准?相比而言,大学四年的经历更宝贵,你是否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资源,是否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是否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是否交到几个好友,是否真正享受了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耶鲁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撰写的《优秀的绵羊:失当的美国精英教育以及如何拥有富于意义的人生》(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一书更是痛批美国精英教育,甚至用“藤校弱智症”来形容名校精英,甚至细数了藤校精英的几宗罪:过度自信、输不起因为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在鼓吹“精英大学毕业的孩子就是精英”,所以这些精英学校的毕业生们也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一份工作不能提供10万美元一年的收入,那么这份工作就根本不值得去做。思维僵化、与社会脱节近两年心理学上一个形容当今大学生的词很火——空心病,其中不乏很多精英大学的毕业生,不管是清北还是海外名校生,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小一路被父母、老师几乎手把手地引领长大,可一旦进入大学、进入社会,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就开始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这个社会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同质化严重、固步自封作者在书中写道“在耶鲁,我继续看到类似的景象——每个人都看上去很正常,每个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没有嬉皮士,没有朋克,没有“艺术家范儿”和潮人……科学怪人看上去没有那么怪,时尚的孩子穿着低调优雅……每个人看上去都好像随时准备好了接受采访一样。”这就是很多名校生的现状,他们害怕不同,害怕挑战,害怕一事无成,所以宁可安稳地在舒适圈呆着,也不想冒尖,不想被当作异类。而且其中很多人总喊着学业太忙,大学生活一直被学业追着走,没有社交、没有探索、没有找到真正的热爱。写在后面:我们都知道,时代不同了,机械化、重复化的工作正在逐渐被机器取代。所以自然地,这些靠刷题和模版化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把路越走越窄,相反那些不被名校光环束缚,敢于寻找心中热爱、足够个性化的孩子,在未来会大有可为。“职业”(vocation)一词在拉丁语里意为“召唤”,你是被召唤去从事某种职业,而不是在思维的惯性下“选择”职业。所以我们读书,绝不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已,而是听从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留学全知道,微信号 EduKnow,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